承載歷史&貧窮議題👍👍👍大水溝二手店 part 2
解決社會問題有不同方式,社會企業可以一邊做好事、一邊賺錢,實際做下來才發現,要兼顧是一件蠻困難的事情。
老萬華人大多知道,現在的西藏路,早前是一條寬25公尺、深15公尺的「大水溝」;1960年代因為附近工廠排放廢水,被戲稱為「黑龍江」。
1963年,大水溝以南的「南機場」,興建了臺北市首批的五層樓國宅。台北市府約在1976年,開始分階段將大水溝加蓋,變成一條寬30公尺的大道,開啟了南機場一帶的繁榮發展。
後來的結局相信大家都知道了,這個一度是台北最早有抽水馬桶的社區,隨著大台北商業活動逐漸向東區移動,南機場不僅「人老珠黃」,更被貼上「老窮」的標籤。
大水溝另一位共同發起人世廷,他家距離南機場很近、走路不用五分鐘,他特別有感觸,「以前長輩坐計程車,都不會說『到南機場』,而是說『到青年公園』。小時候我沒有特別感覺,逐漸長大之後,才了解這其實有一些貧窮的議題在裡面。」
世廷從小就喜歡拆東西、修東西,採訪過程中,他一邊拿著電焊槍焊接,一邊說:「我們提供的是一個工作機會。這些弱勢者來這邊,不是受資助的人,她們是來工作。」
世廷和貴智都不是社工系畢業,他們思考大水溝的時候,是朝著「社會企業」來規畫,而不是社福機構。所以,大水溝不完全依靠捐款,有一半經費來自賣二手物品的收入,必須自負盈虧!
貴智坦承走這條路很有壓力,「解決社會問題有不同方式,社會企業可以一邊做好事、一邊賺錢,實際做下來才發現,要兼顧是一件蠻困難的事情。因為所謂的做好事,就是做服務、社會倡議,以商業模式就是額外成本,我們就會想說,在這些花成本之外,要做什麼事 來平衡我們的營收?」
環保是有錢人的事?
目前大水溝經營只平衡房租而已,在達到損益兩平這條路上,走得跌跌撞撞;然而,在貧窮議題的倡議,貴智和世廷走得非常迅速而穩健!
令人好奇的是,二手用品總是被歸類為環保議題,如何突破舊有的印象,用創新的方式,加入貧窮議題?
世廷說:「我從以前就聽過一個說法,環保是有錢人的事,窮人想的是『如何開源』,他們對周邊環境,有時是無力可及的。環保和貧窮真的是毫無關係嗎?以我做修理這件事來看,兩者是相輔相成。」
「弱勢的人只要有一個管道告訴他,東西並沒有壞,你能夠靠自己的力量,讓它再生,根本不用再花一筆錢,來增加生活支出。」
因此,大水溝除了賣二手用品,更推廣修理、推廣再生,貴智和世廷規畫了一系列體驗課程,讓居民自己來拆、自己來修,世廷說:「為什麼要開課?我們認為要先會拆,才有機會修;讓他們理解,消費不一定是壞事。我們是希望可以『在消費的世界找到一個平衡』。」 大水溝希望透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或課程,讓民眾在購賣的時候,先考慮到物品的可維修性;或是,養成先到二手店找找看,有沒有相同替代品,先確認自己真的需要這個東西,再去買新的。
【大水溝二手屋小檔案】
營業項目:二手物品、家電維修與教學
地址:台北市萬華南機場公寓地下一樓
營業時間:星期三~星期日PM1-8點
官方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utter2ndchance
期許我們的文章天天陪伴您,時時充滿正面能量!
我們的文章兼具:實用面可行動、文化面可聊天,
幫您找到傳遞給家人+朋友+戀人溫暖訊息的方法,讓您成為暖冬太陽般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