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是在壞事中發現有趣的事
比起只在孩子出色地完成目標時才讚揚孩子,更重要的是,在孩子沒有順利完成目標時,也能從中發現孩子的優勢所在,並對其加以肯定。
本文摘自《怪癖心理學》一書,作者為岡田尊司,以下為文章摘要整理。
美國的精神科醫生瑪莎.林納涵(Marsha M. Linehan)在研究反覆企圖自殺及自虐行為的邊緣型人格障礙(BPD)的治療方法中,得出這樣的結論:BPD的根源在於統合對立的功能不健全,只有重新獲得統合功能,克服二分法思考方式,才能改善這個心理狀態。
對於具有二分法思考方式的人來說,失敗與成功是對立的,「不管自己怎麼做都只會失敗」,他們陷入了這種思維方式中。但實際上,失敗常常是成功之母,人們正是在經歷諸多失敗之後才成功的;也就是說,失敗和成功雖然在語言上是兩個對立的概念,也僅僅是語言上的制約而已。
實際上,失敗和成功並非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,「失敗和成功具有連續性,它們是彼此的必要條件,只是切入點不同而已。」
培養統合的角度,避免過於二分法
能從統合的角度、廣闊的視野看待事物的人來說,即使經歷失敗,也不會把自己的一切都看成失敗,會覺得失敗只是為了讓自己做好成功的準備。而如果是具有過強的二分法思想的人,哪怕只是一次失敗,他們也會感到一切都失敗了,進而挫敗不堪。
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,並不代表整個人生都是如此。有時壞事也會變成好事,正因為有壞事發生,當好事發生時,才會有更強烈的喜悅之情。如果你能夠這樣想,你就是個統合思維發達的人。
而對於容易陷入二分法思考的人來說,哪怕壞事只在自己身上發生一兩次,他們也會覺得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失敗的,自己的將來也只能是失敗的!
那麼,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克服這種二分法思考呢?
為此,林納涵確立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,取名「辯證行為治療」,這種方法並不是以否定的一面為焦點,而是將事物的焦點集中在肯定的一面上:「即使壞事發生了,其中肯定會有好事存在。」
即使壞事發生,其中肯定有好事存在
在醫生為患者帶頭示範這樣一種思維方式的治療中,患者會漸漸形成這樣一種思維方式:即使是已經失敗的事情,也依然能肯定其背後有某種意義所在──透過這樣的思考方式,患者能夠感覺到自我價值,進而使其內心的自我否定心理得到緩解。
這個方法,與只在孩子獲得完美成就時才讚揚孩子的行為完全相反。這種辯證方法透過使人們認知到,即使在不完美和失敗中也存在著價值,來幫助人們從「如果不完美就失去自我價值」的思想中解放出來。
也就是說,如果想要孩子將來內心充滿自我肯定感,並具有極其穩定的人格特徵,比起只在孩子出色地完成目標時才讚揚孩子,更重要的是,在孩子沒有順利完成目標時,也能從中發現孩子的優勢所在,並對其加以肯定。
教育小孩,把不如意當作人生樂趣
在這種教育方法下成長的孩子不會害怕失敗,也不會把失敗當成失敗,而是試圖從失敗中記取教訓。而且,孩子也不會因為失敗就認為自己毫無價值,他們會認知到,失敗也有其意義所在,並從失敗中找到意義。教會孩子掌握這種思維方式,對孩子往後的成長多麼有利,這點恐怕是不言而喻的吧。
反過來說,陷入二分法思考方式,拘泥於追求完美的人,一般都是只在取得優秀成績時才會得到肯定的人。他們大多是在「不完美就沒有價值」的觀念下長大,他們的父母更注重的在孩子取得優秀成績的前提下,才給予孩子愛和認可。
在這樣的教育下,孩子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肯定,林納涵認為,孩子會養成二分法思考方式,就是父母直截了當的否定態度引起的。
無論一個人有多大的才能,身處多麼讓人羨慕的環境,一旦他陷入完美主義或二分法思考方式,這個人就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的心理,導致走向不幸。
完美的自己並不是最好的。一個人若一味追求完美,他就有可能為自己不幸的將來「做準備」。與完美相比,不完美的事物才是最穩定的,我們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並將它展現出來,才會得到他人的愛和認可。
即使人生中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,我們也要把它當作人生的一種樂趣。
不如意之事也有它的意義,從這種角度出發,努力從不如意中找到其隱藏的財富,我們才會收穫幸福。哪怕面對的是煎熬或失敗,也要苦中作樂。
在事情發展順利時,享受幸福就好;當事情發展不順利時,也別有一番滋味。事後我們會感慨不如意、苦苦掙扎的時候,才是自己最努力在為生存奮鬥的時刻。 說一個人有多幸福,不是看有多少好事發生在他身上,而是看他能從壞事中發現多少可取之處。
期許我們的文章天天陪伴您,時時充滿正面能量!
我們的文章兼具:實用面可行動、文化面可聊天,
幫您找到傳遞給家人+朋友+戀人溫暖訊息的方法,讓您成為暖冬太陽般的人。